近日,一篇名为《运用玻璃钢管内衬修复技术 金沙江路地下60年代老水管获新生》的评论员文章在《新民晚报》刊出。
文章很详细的描述了解决了怎样的施工困难,如何进行施工的,甚至讲了这样的施工方式对比“挖出更换”节约了多少钱,但是唯独没有讲“为什么才用了60年左右的地下埋置管道就出问题了”。
针对玻璃钢管来说,在阳光下的耐候性在10-15年左右,但是埋在地下它的耐候性达到百年难道不理所应当吗当然,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再去找当年的制造商也不大现实,所以我就这件事情有所反思。
60年代的中国工业是非常落后的,那时候能够生产出玻璃钢管已经很不容易了。生产设备局限性、生产技术的不成熟、原材料技术的匮乏以及检测设备的短缺,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了当年制造业的水平。不像现在这样,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成熟(像雅日玻璃钢已经有十多项独创制造技术),原材料给力,还可以使用很多高精度仪器去测算它的耐候性,所以目前的玻璃钢管可以达到更高的耐候性。
另外还需要反思另外一个层面:六十年前的玻璃钢管尚且能达到60年的耐候性,六十年后的今天,设备、技术、配套都非常完备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产品耐候性仅仅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67%左右?一方面制造玻璃钢管的企业需要反思,另一方面诸如aslan、aliancys、dow等等企业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