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呼和浩特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脱贫攻坚」呼和浩特: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造血扶贫拔掉穷根

2023/9/2 6:10:44发布43次查看
生态旅游产业
国庆节前,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的贫困户王秀枝从村里成立的葡萄基地领到了当月的工资。接过近2000元人民币,她的脸上乐开了花。“没想到我也能就业领工资。”丈夫下肢瘫痪没有劳动能力,自己的手又有残疾,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一度对生活没了希望的王秀枝感慨万千,“是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又有了新的希望”。
聚宝庄村气候适宜,是种植葡萄的“宝地”。 2015年,聚宝庄村建立了清水河县第一个现代设施葡萄基地,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一片荒山变成了葡萄园,百亩山地化身为“聚宝盆”,聚宝庄村在精品葡萄种植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引领带动了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设施蔬菜产业基地
为此,呼和浩特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出台一系列措施,立足资源禀赋,开创具有呼和浩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如今,产业扶贫项目在首府遍地开花: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精准脱贫,实现了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 产业咋选择
“认识你自己”,这是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当贫困地区选择脱贫产业时,这一问题依旧首当其冲。
武川县地处大青山北麓,冷凉资源得天独厚,但过去许多群众却守着宝贵资源过穷日子。
近年来,武川县积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的扶贫产业,许多贫困人口走上了致富道路。像武川县一样,呼和浩特市许多贫困地区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资源禀赋,成功打造出地域特色突出的脱贫产业。
“俺们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光景。”武川县耗赖山村依托独有的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不仅找准了脱贫产业,还为附近村民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张天根和老伴儿在此打工种菜,半年挣了两三万元。
在距耗赖山村不远的圪顶盖村的蒙禾源食用菌基地,贫困户李栓林一早就开始采摘蘑菇,“我和老伴儿以前一直靠种地生活,老伴儿身体不好不能干农活,家里的日子过得难啊!这不,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我来这儿有了工作,更有了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食用菌产业基地
立足资源禀赋,开创具有呼和浩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注重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期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产业资金1.48亿元,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1个,重点对全市未脱贫的10149人进行产业扶持,兼顾对已经脱贫享受政策的28342人进行巩固提高。
“通过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吸引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化中,激发其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据市农委主任云玉亭介绍,目前呼和浩特市有龙头企业72家,其中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有29家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扶贫龙头企业13家,全部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共带动贫困户4000户8692人,2017年实现脱贫1310户2737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搭建产业扶贫新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通过与贫困户联合开发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初加工,实现农产品转化升值,带动农户脱贫;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依托贫困村的自身优势,兴办农家乐、生态旅游等,将贫困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购销基地,通过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为农户打通市场销售渠道,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为贫困户家庭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通过帮助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安置,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实现“转移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方”的目标。
■ 产业咋扶持
30多年的“三农”实践探索反复证明,乡村产业发展,没有龙头就难以形成产业链,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在产业扶贫中,呼和浩特市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快速发展,有了龙头带动,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脱贫发展后劲更足。
“这个鸽子孵出来长的可快了,一天一个样,我的鸽子再过十几天就能卖了。”正在家里鸽棚打扫鸽舍的清水河县老牛湾镇单台子村村民白先如看着自己的“宝贝”笑得合不拢嘴。“我养这10对鸽子不到两个月,已经孵出6窝了,公司已经回购了12只。现在还在陆续孵,不仅好养,来钱也快。公司派技术员在村里指导饲养,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就过来了。”他说。
白先如是单台子村第一批养肉鸽的人,也是最先见到肉鸽养殖效益的人。
和白先如一样,这段时间,清水河县老牛湾镇单台子村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鸽子”,养鸽子现在成了村里的热点事件。
据了解,清水河县采取“扶强带弱”模式,在单台子村示范推行肉鸽养殖,组织村委会与内蒙古博煜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将社会扶贫资金投放到企业,由企业为80户村民(其中贫困户25户)免费发放肉鸽种禽10对/户,并配套标准化鸽笼,进行养殖技术培训。肉鸽体重达标后,企业订单回收,并给村委会提成,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双赢”。
肉牛养殖产业基地
同时,清水河县还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实施“菜单式”补贴加“订单式”收购模式、探索实施“资产式”收益加“挂钩式”分红等扶贫模式,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成功打造了老牛湾、老牛坡、贾浪沟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旅游村,辐射带动340户896人脱贫致富。
不只是清水河县,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武川县根据实际出台了《武川县建设食用菌大县实施意见》,确立了把武川县建成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的目标,把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县“六大支柱产业”之首,食用菌基地为当地提供了劳动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2320人进企务工,年人均增加劳务收入3.5万元;和林县相继研究出台了《盘活贫困户土地资源分配实施方案》、《龙头企业带动生猪养殖产业化扶贫实施方案》等产业扶贫方案。通过整合扶贫专项资金投入龙头企业进行资产收益、土地承包租赁、种猪代养、企业+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式,使贫困农民获得稳定的资产收益;托克托县抓住产业扶贫关键着力点,培育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自身脱贫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懒汉心态。新营子镇小口子村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经营,初步形成了粉条加工、苗木种植、日化用品加工、调味品加工、环保型煤加工、养殖业、经济林果业七个特色产业,同时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推动农特产品进城,全村20户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郝家窑村葡萄基地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则以“合作社+社员+农户”的形式,利用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建设,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葡萄种植和蔬菜种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与此同时,今年4月,京蒙对口帮扶工作也在呼和浩特市启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市门头沟区签署了《门头沟区与武川县全面深化京蒙扶贫协作2018年行动协议》。2018年京蒙帮扶项目经过反复研究、调整,最终确定了11个项目(第一批6个、第二批5个),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公告公示。第一批1220万元和第二批804万元共计2024万元帮扶资金均已到位。2019年和2020年共储备项目39个。
同时,呼和浩特市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实施金融扶贫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金融扶贫工程,下达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2700万元,由各旗县区自主与银行企业合作,积极扩大扶贫再贷款使用规模和范围,主要用于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产业壮大、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形成长效利益联结机制,为有意愿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贫困户提供贷款,并全程进行贴息。
■ 产业咋富民
“产业化扶贫不是简单的产业化,扶贫才是它的本质属性。”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韩成福说。
脱皮、梳理、捆绑……枳笈草在李丁龙的手里格外“听话”,很快一堆杂草到了他手里就变成了有用的工具——扫帚。如今的李丁龙已不再是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双台子村靠天吃饭的农民,已经变成了每月拿4000多元工资的清水河县清康扫帚加工厂的技工。
据了解,清水河县清康扫帚加工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216万元,其中政府协调资金200万元,清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16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全县以及韭菜庄乡1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加工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工厂+农户”模式,由政府整合社会扶贫资金建厂,租赁给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每年向16个行政村支付租金保底10万元,销售超过3万把以上,每增加1把提成2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可以获得租金和销售提成收益,农户可以获得种植原材料或在家制作成品定价收益,也可获得到厂务工收入。全乡乃至全县的贫困户和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向合作社销售自行栽植的枳笈(龙须)等原材料收益,还可以将自家制作的枳笈(龙须)扫帚出售给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有劳力、手巧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加工厂制作扫帚获取劳务收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脱贫致富。
而这只是呼和浩特市在推进产业脱贫中的一个缩影。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和林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激活“三荒”实现“三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变“给钱给物”的直接帮扶为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入股驻县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牧场等经营主体,通过挂靠企业、保底分红等方式,将贫困农户与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激活“三荒”(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贫困户致富脱贫。
草原御驴公司在和林格尔县黑老夭乡昆都全村建设了一处规模为5000头的肉驴养殖基地,黑老天乡将村集体和贫困户闲置的2万亩土地流转回来后,以集体土地入股御驴公司,每年可获得40万元保底分红。同时贫困户还通过养驴卖驹、种植牧草、务工等方式增收,实现“一地生四金”,即组织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入基地“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务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分现金”,极大地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在多年的产业扶贫过程中,作为国贫县的武川县则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武川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小微订单农业”,一手牵农民、一手牵市民,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通过订单收购价格保护、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特色农产品
对此,总部设在武川县,并将武川特产的一种小品类农作物——燕麦销往全国的燕谷坊集团董事长兼ceo何均国深有感触。他说,“武川模式其实就是‘资本+农业+大健康+互联网’,这解决了我们如何用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对应的就是健康中国、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营销。‘资本+农业’可以弥补我们传统农业的短板;‘农业+大健康’能解决农产品创新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模式不断地总结、提炼、优化,让它有价值、有代表性,也能复制。”
诚如韩成福所言,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强调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的牢固利益联结机制,避免产业扶持脱贫过程中龙头企业、大户受益,而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被边缘化。 对有劳动力、有能力、有土地,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呼和浩特市采取帮扶模式,给予一定额度资金帮扶或实施贷款贴息。此外,对自身无劳动能力或脱贫能力差的贫困户,呼和浩特市则采用托管帮扶、合作帮扶等模式,在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带动下致富增收。
产业扶贫方兴未艾。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采取的各项政策举措只是手段,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才是目的。相信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呼和浩特市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群众将甩掉“贫困帽”,踏上小康路。(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梁婧姝 文/图)
呼和浩特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